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Acer GD245HQ




宏碁GD245HQ規格簡介
■型號:GD245HQ (外觀顏色:黑 Black)
■面板尺寸(吋 inch):23.6”W, 16:9
■點距:0.2715mm 
■可視範圍:531x293
■最高解析度:1920x1080 @120Hz
■水平/垂直頻率:TBC
■總體訊號反應時間(毫秒):2ms GTG
■對比:80,000:1(ACM)
■亮度:300 cd/m2
■可視角度:H:170°, V: 160°
■支援色彩:16.7M
■連接方式:VGA(D-sub)/DVI-D (w/HDCP)/HDMI
■VESA Wall Mounting:100x100
■電源輸入:AC 100V~240V
■可傾斜角度:-5°~15°
■智慧型畫面自動調校:Yes
■外觀尺寸:574.8x417.8x194.4
■包裝尺寸:64.7x48.0x13.6




好吧,上面的數據看懂的沒幾個XD
我只知道   似乎有了它等於擁有電視電腦
好開心的感覺       還可以省了電視錢
我是節儉地球人 XDDD"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CPU的技術規格

CPU時脈
CPU時脈或稱CPU頻率二字,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人討論CPU的內頻、外頻、倍頻與超頻,這些名詞與CPU時脈有何關係?所謂「 內頻 」就是CPU晶片的內部時脈,也就是指CPU本身的執行速度,例如﹕Pentium III 800,內頻就是800MHz﹔在一般電腦系統中,除了CPU內部核心採用內頻速度運作,幾乎沒有其它元件能達到這種速度。而「 外頻 」則是指主機板上匯流排上的頻率,通常是以CPU速度的幾分之一運作,例如﹕外頻速度為66MHz或100MHz,從數據上可知CPU通常以快上數倍的時脈與外部元件同步進行工作。至於「 倍頻 」就是內頻與外頻間比例倍數,例如﹕內頻100MHz、外頻50MHz,倍頻為2﹔假如內頻100MHz、外頻66MHz,那麼倍頻為1.5。
CPU的工作電壓
許多電腦考慮昇級時,其中的一項困難就是解決CPU工作電壓的不同,就以Pentium級CPU為例,早期生產Pentium CPU工作電壓是5V,容忍範圍為上下5%,也就是4.75V~5.25V。從Pentium CPU-75 演進到Pentium CPU-90,由於製程改變,工作電壓從5V而改採3.3V,如果想從CPU-75昇級至CPU-90,電壓問題便形成瓶頸。為了讓CPU有較大的彈性具備自動調適電壓的功能,Pentium Pro 的設計時在CPU晶片上有四條輸出腳位,即VID0、VID1、VID2、VID3,經由不同設定可輸出16種不同電壓準位。後期製造的Pentium CPU則採用兩種電壓設計,將CPU電壓設計成核心電壓(Vcore)及實際工作電壓(Vi/o),一般實際工作電壓比核心電壓高些。
CPU的插槽界面
CPU在主機板上的插槽方式,多年來都是採用針狀式的Socket界面,早期Pentium CPU使用Socket 5規格插槽,外形是四方形有320個針腳﹔當Pentium CPU設計雙電壓時,就在原先Socket 5指槽增加了AH-32位置的一支針腳,用來控制核心電壓與實際工作電壓,因而有「Socket 7」規格,比Socket 5多了一針腳。
到了Pentium II時代,Intel設計了單邊插接SECC(Single Edge Contact)的CPU封裝方式,相對地在主機板上,也將針孔插入式改為板面插槽方式的「Slot 1界面」,Slot 1 插槽規格有121腳。Socket 7、Slot 1插槽在形狀大不相同,如下圖所示,所以配合的CPU當然不一樣,延伸到主機板的設計也不相同。 聽過了Socket 7插槽、Slot-1插槽,或許會有人提到「Super 7」與「Slot 2」兩種規格,Super 7插槽與Socket 7同一系列,但是支援100MHz CPU外頻﹔至於Slot 2是目前Intel 旗艦級Xeon CPU所使用的插槽,類似Slot 1插槽,但是具有330個插腳。 自從AMD與Cyrix公司紛紛提出高性能低價位的CPU,Intel公司為了搶攻低價位市場,於Pentium CPU系列外推出Celeron CPU,而且還為Celeron設計了一種新插槽「Socket 370」,它有370個插腳,成本比Slot 1要低一些。CPU的插槽成為百花齊放的多元局面。
參考資料:空大計算機概論課本





CPU的歷史

CPU的演進史 個人電腦採用8086 CPU演變至今,歷經80286、80386、80486、Pentium等多個世代,每一階段除了加強CPU的處理功能外,也不停的追求提昇執行速度,為了達成這些目標,設計及製造更佳的CPU,在有限空間中不斷添增電晶體數。在七○年代末期8086 CPU設計結構大約由三萬只電晶體組成,而在九○年代末期已增長至五百五十萬個以上,如表2-1。
晶體數的增加顯示功能的提昇,但是相對地要克服許多尖端科技上的困難。早期個人電腦CPU幾乎是Intel公司的天下,自從80486 CPU推出之後,坊間便有多家廠商研製相同功能的產品,所以Intel公司將586等級的CPU,改採有專利權的Pentium做為產品名稱,在此之後又有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等CPU的招出﹔至於其它競爭廠商例如﹕AMD(美商超微)、Cyrix(新銳士)等,則採用AMD K6-2、K6-3、K7﹔Cyrix 6X86MX、Cyrix MII、Cyrix MGX、MXi等名稱。目前,AMD推出第七代 ATHLON(K7),時脈為1.2GMHz,Intel也有Pentium III 1GHz,相信未來在追求速度及功能上的更新會愈來愈快。



來源:http://content.edu.tw/junior/computer/tp_ct/know/cpu/cpu0.htm

數位相機的發展

       事實上,數位相機的發展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最早開始於一九八一年sony 推出的Mavica 相機,當時由於影像壓縮及半導體儲存技術均尚未成熟,且為了能夠直接透過彩色電視機顯像,影像是以類比的NTSC 格式儲存於2"的軟式磁碟(VideoFloppy)中,而且由於只能提供接近vhs 的影像品質,並不能滿足一般應用的需求。

到了80 年代後期,數位信號處理IC 化及記憶卡(memory card)技術逐漸成熟,首
先在1988 年推出全數位式的靜態照相機,接著Olympus、Ricoh、Canon、Konica及Minolta 等亦紛紛跟進推出產品。這些早期的數位相機,雖然影像品質比類比式的相機改進很多,不過仍採用NTSC 的視訊輸出,在解析度上並沒有多大改善。

一直到1990 年Kodak 以Nikon 單眼相機的機身為基礎,使用1.3 百萬畫素的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為影像感測元件,推出DCS 系列相機,影像不再受限於
NTSC 的輸出格式,數位相機的畫質才大幅的提升。
90 年代初期,CCD 除了應用在消費及資訊產品外,少數的美商如Kodak、EG&G等亦致力於發展大面積、超高解析度的CCD 影像感測器,以滿足天文及基礎科學研究上電子取像的需求,由於技術的成熟,這些高解析度的CCD 亦被用來製成專業用相機的背蓋。直至近年光電、半導體及數位處理技術進步以及資訊環境的逐漸成熟而給予數位相機市場成長的環境。


截取: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7/10/2007102219263495.pdf

比爾蓋茲

1955年10月28日,比爾·蓋茲出生於美國西海岸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的一個家庭,父親威廉·亨利·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Sr.)是當地的著名律師,他過世的母親瑪麗·蓋茲(Mary Gates)是學校的教師,他和兩個姐姐一塊長大。曾就讀於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Lakeside School),在湖濱中學蓋茲認識了比他高兩個年級的保羅·艾倫[4],比爾·蓋茲是一名出色的學生,在他13歲時候就開始了計算機編程[5],而且以極端個人主義聞名;根據他的一名高中同學的回憶,比爾·蓋茲曾斷言自己會在25歲時成為億萬富翁。在1970年代,還在哈佛大學讀書的蓋茲與夥伴保羅·艾倫一起為Altair 8800電腦設計Altair BASIC解譯器。Altair是第一台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個人電腦,而BASIC語言是一種易用易學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蓋茲與艾倫所開發的BASIC版本就是後來的Microsoft BASIC,也是MS-DOS操作系統的基礎,而後者又是微軟公司早期成功的關鍵。Microsoft Basic後來成了Microsoft QuickBasic,並逐漸演變成為今天依然流行的Visual Basic

比爾·蓋茲
1970年代早期,比爾·蓋茲寫了一封著名的《致愛好者的公開信》,震驚了計算機界。比爾·蓋茲在公開信中說:「有誰會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來做這些專業的工作?什麼樣的愛好者可以為他的產品投入三年的開發時間,並且發現所有的錯誤、編寫文檔以及免費發佈這個產品?」比爾·蓋茲宣稱計算機軟體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市場,計算機愛好者們不應該在不獲得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意複製電腦程序。當時的計算機界受到駭客文化影響,認為創意與知識應該被共享。比爾·蓋茲隨後離開校園,一手創辦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微軟公司,並逐漸將軟體產業化。
但是比爾·蓋茲的商業手法往往召至非議,其中之一就是MS-DOS的來源。在1970年代末,IBM正在計劃進入個人電腦市場,並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個人電腦。IBM需要為自己的產品尋找合適的、基於英特爾x86系列處理器操作系統。IBM在與另一家公司簡短談判後找到了微軟,據稱微軟在手上沒有任何籌碼即提出DOS一詞。而微軟則又在未告知自己正在與IBM談判的情況下,靠關係找到了西雅圖電腦公司,以據說是5萬美元的價格向該公司購買他們所開發的操作系統(微軟的支持者稱,當時微軟與IBM有協議,規定微軟不得向外界透露談判事宜)。微軟將該軟體更名為PC-DOS,再授權IBM使用該操作系統。微軟還與其他電腦生產商談判,將經過更改後的MS-DOS系統安裝到每一台新電腦上。事後西雅圖電腦控告微軟在未告知事實的情況下以極低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產品,但是雙方最終達成庭外和解。
1980年代中期比爾·蓋茲對光盤作為數據儲存媒介的前景感到樂觀,因此積極推廣CD-ROM
微軟發佈Windows 1.0時,蘋果電腦認為與其產品有相似的GUI。結果兩者達成一項許可,給微軟使用和再許可Windows 1.0衍生作品的權利。後來微軟發佈了Windows 2.03Windows 3.0,蘋果電腦認為這些版本超出了那項許可,侵犯了它的版權,於是提起訴訟。地區法院裁決因缺乏實際一致性(virtual identity)而不構成侵權。蘋果的上訴被第九巡迴上訴庭駁回。[6]
比爾·蓋茲的聲譽因1990年代末美國政府一系列控告微軟壟斷的案件而再度受損。蓋茲也被指控商業行為不檢點。比爾·蓋茲多次被控告,在他的領導下,微軟公司的很多商業行為違反了美國的法律。
2000年1月13日史蒂夫·巴爾默成為微軟首席執行官,而蓋茲為自己創立一個新角色「首席軟體架構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7]
2008年6月27日,比爾·蓋茲完全退出管理層讓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巴爾默全權控制微軟。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4%E5%B0%94%C2%B7%E7%9B%96%E8%8C%A8

湖中人→東中人

3湖中 + 1基測 → 東中
     


就這樣成為東中人了=]



期待未來的三年呢
會留下怎樣的高中生活呢?